杜梦堂「现代艺术」为二十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法国旅行画家及装饰艺术家安德烈·梅尔在中国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20余幅艺术家在他第二次旅居印度支那地区期间(1948至1958年)创作的纸上画作呈现于画廊上海空间。
杜梦堂上海荣幸举办展览《安德烈·梅尔:印度支那》,这是梅尔的作品继三场于欧洲的回顾展: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巴黎,2012至2013年),鲁贝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别名:鲁贝游泳馆,2009年),30年代博物馆(布洛涅-比扬古,2001年)之后,首次在中国展出。
共20余幅安德烈·梅尔在人生中最后一次旅居印度支那地区期间创作的画作将引领人们走进这位兼具冒险精神,深邃思想及人文主义的艺术家的艺术世界。从老挝,柬埔寨到越南,梅尔的作品充满诗意和感性地描绘着这些让他灵感迸发的土地。他常常在旅途中画下大量草图作为丰富的素材,随后通过个人的记忆和想象进一步完善作品。在这一系列中,艺术家基于对高棉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当地人文景观和日常生活的长久观察,用炭黑色描绘主体风景,赭红色加以点缀,通过描绘巨大的佛像,罕见的动物以及极富特色的建筑和自然风光,直观且深刻地讲述着异域文明,阐释着人文风情的多样性。在革命性的现代流派层出不穷的20世纪初期,安德烈·梅尔始终保有对具象现实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看他的作品并不只是在进入他的世界,而是凝视和体察着我们共同的世界。
安德烈·梅尔(1898-1984年,巴黎)被称为旅行画家,同时也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装饰艺术家之一。他自青年时期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并在那里结识了他的导师及日后的岳父,无师自通的后印象派重要画家及作家爱弥儿·伯纳尔(Émile Bernard)。伯纳尔教授了他古典主义艺术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及构图的重要性,对他的启发很大。梅尔作品所显露出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他受到的意大 利重要画家们的熏陶与影响,尤其是皮拉内西(Le Piranesi)。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梅尔就已经从所有教条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梅尔漫长的艺术生涯与他贯穿一生的数次旅行密不可分。一战期间他被派遣到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的越南参军入伍,并在西贡一所初中教授美术。在那段时间里他曾去柬埔寨旅行,并发现了令他终生迷恋的吴哥。他创作了许多描绘吴哥风景的作品,这些作品后来也被用于1931年在巴黎举行的殖民文化展。回到法国后,他在意大利,尤其威尼斯,旅居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是西班牙。1938至1945年间他去往埃及,印度,锡兰和更广阔的非洲大陆。从1948年开始到1955年,他重返印度支那,在西贡高等建筑学院从事教学,并在越南、老挝及柬埔寨创作了大量极具东方韵味和装饰艺术风格,现代、纯粹又独特的作品。他的炭笔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及乌贼墨颜料画均享有盛誉。
安德烈·梅尔的作品亦成为了多家博物馆的永久馆藏。1934年,作品《托莱多大桥》(Le pont de Tolède)被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1936年,巴黎市政府购买了画作《西班牙-莱卡大桥》(Espagne - Pont à Cuenca);1945年,殖民博物馆购买了梅尔在埃及和印度创作的数幅画作;吴哥系列作品则被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和特鲁瓦现代艺术博物馆购买了梅尔非洲及亚洲系列的作品;而作品《开罗城堡》(La Citadelle du Caire)现今被保存在鲁贝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内。
安德烈·梅尔的作品丰盈而立体,结构严谨,并具进步意义。西贡系列的木刻作品,棕褐色调的意大利与威尼斯风景画,色彩丰富的非洲人文风物,吴哥窟和老挝,这些画作不仅仅是景观再现,更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阐释与礼赞,因此他的旅行及作品也获得了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在安德烈·梅尔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时常回想起自己的旅行,并持续地由此迸发灵感进行创作,这些作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界永恒的好奇。
展览同期出版由杜梦堂编辑,包含洛兰达娜·阿尔斯克艾特-梅尔女士撰写的论文精粹,以及2008年在鲁贝艺术与工业博物馆举办的安德烈·梅尔回顾展策展人布吕诺·高迪雄和若赛特·加利耶戈先生所著文章的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