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烙印在哈斯科埃特脑海中的“道德测试”也深埋于此次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中。无论艺术家是否出现在画面中,每件作品都描绘了他的存在:渴望逃离地球的《月兔》;在凶残的捕食者面前顽强抵抗的《白兔》;睿智的猫头鹰和顽强的驴,坚定地审视着一切;还有如守望天使般凝视着我们的一众鸟儿…… 而当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切实融入作品时,他也清楚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他的羽毛伙伴们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目光如炬。
这些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家的自画像。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如何探究自己与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艺术家以面对自我的方式向我们敞开心扉:他与狐狸的珍贵邂逅,他对大熊猫毫无保留的喜爱,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忍耐和对摆脱社会既有道德缺失的渴望。作为观者,我们受邀见证艺术家的自我发现之旅,与他一起穿越他的意识景观——这个与他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的领域。
在艺术表达方面,他对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写实主义的用心艺术揣摩意在追求真诚而非理想化的表达,而他对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浪漫主义的探索则强调对比多于和谐。他偏爱荧光色,大胆运用对比色,创造出了众多比梦境更奇特、更梦幻的世界。
在哈斯科埃特的创作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他对其创作主体的选择,这也是此次展览引人入胜的关键。艺术家将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直觉和想象,他曾表明,“是这些主体把自己强加给了我”。诚然,这一点在描绘动物时显得顺理成章,它们鲜明的外观特征对任何艺术家而言都是探索色彩和形式的绝佳前提。而在此次展出的较大尺幅作品中,哈斯科埃特创造了众多耐人寻味的组合,从而为艺术创作的表达和观众的解读留下了同样广阔的空间。
在这些非比寻常的主体中,丢勒的《野兔》(Young Hare, Albercht Dürer, 1471-1528)格外引人注目,显然,这并非无心之举。丢勒是最早将动物视为值得作为探索题材的艺术家之一。正是像丢勒这样的艺术家让艺术运动迎来了重要转变——在描绘动物时更加尊重和关注其内在价值。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文化转变,以更加同情和尊重的眼光看待自然世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傲慢保持警惕,并认识到社会中其他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面对残酷的事实并非易事,尤其是当它将我们带入人性的暗面。对此了然于心的查尔斯·哈斯科埃特从骨子里透着忧郁,但这份忧郁融合了爱、幽默与仁慈,使他的作品如密涅瓦的猫头鹰一般,将不可见化为可见。它们奇妙地减轻了“道德测试”的重量,使其变得更易接近。哈斯科埃特用他的创作邀请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反思,让世界多些善意,少些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