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ky是俞杨为自己创造的别名, 取自他最喜欢的两位电影大师Federico Fellini 和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名字结尾, 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1989年生于上海的他, 从小喜欢在空白事物表面进行“破坏”式的涂绘。高中起逐步接受系统的美术学习, 大学正式开始绘画创作。Nisky的创作形式多样, 灵感大都来自于他对美术、音乐、文学与电影的多元理解。
在全身投入艺术并且签约杜梦堂之前, Nisky曾在18岁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乐队, 自此, Nisky从未停止过在音乐上的创作与探索。
Nisky一直坚信, 对于创作者, 应该选择“燃烧自己”而非“自我消耗”, 他喜欢用创作音乐的态度进行绘画创作, 把自己的每一幅画看作是一首单曲, 同时, 又用制作整张概念专辑的思路来统领贯穿整个展览。
Nisky有一个反常规的画室, 因为画室内可用于绘画的区域只有一面墙而已, 书和影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空间。Nisky在其中着迷于50/60年代的音乐、建 筑、文学、电影、时尚......在他看来, 活跃于50/60年代的每一位创作者似乎都拥有着革新的“特权”。
The Beach Boys的Brian Wilson说过: “录音室是我的一件乐器”, 而画布正是 Nisky的音乐控制台, 书房是他拥有的第一件乐器, 在形形色色的“超拼贴”运用中找到属于他在创作上的一种“特权”。
“超拼贴”是Nisky这些年来自己从创作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新的成熟的概念。“超拼贴”超越了拼贴的界限, 在重构原始材料的“语法结构”的基础上, 把不同范畴的两种材料整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统一体”, 达到“完全的渗透”。艺术家选择具有“丰富的矛盾”的材料, 保留这种“争斗”来避免与传 统相互隔离, 让传统以此得到全新的生命力。
在历经了2013年“环形迷宫”与2014年“重影之景”的洗礼后, Nisky决心改变创作方式,在消失了将近30多个月后, 2017年, 他带着巴黎和上海的展览重新起航。巴黎的展览在Nisky看来是一次美妙的衔接, 在以往的展览与上海的展览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既有对先前创作的回顾, 又对上海新展览做出的某些告解和启示, 而在上海的展览则是Nisky一次全新的、关于“超拼贴”的探索实验。
1989年生于上海的他, 从小喜欢在空白事物表面进行“破坏”式的涂绘。高中起逐步接受系统的美术学习, 大学正式开始绘画创作。Nisky的创作形式多样, 灵感大都来自于他对美术、音乐、文学与电影的多元理解。
在全身投入艺术并且签约杜梦堂之前, Nisky曾在18岁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乐队, 自此, Nisky从未停止过在音乐上的创作与探索。
Nisky一直坚信, 对于创作者, 应该选择“燃烧自己”而非“自我消耗”, 他喜欢用创作音乐的态度进行绘画创作, 把自己的每一幅画看作是一首单曲, 同时, 又用制作整张概念专辑的思路来统领贯穿整个展览。
Nisky有一个反常规的画室, 因为画室内可用于绘画的区域只有一面墙而已, 书和影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空间。Nisky在其中着迷于50/60年代的音乐、建 筑、文学、电影、时尚......在他看来, 活跃于50/60年代的每一位创作者似乎都拥有着革新的“特权”。
The Beach Boys的Brian Wilson说过: “录音室是我的一件乐器”, 而画布正是 Nisky的音乐控制台, 书房是他拥有的第一件乐器, 在形形色色的“超拼贴”运用中找到属于他在创作上的一种“特权”。
“超拼贴”是Nisky这些年来自己从创作体验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新的成熟的概念。“超拼贴”超越了拼贴的界限, 在重构原始材料的“语法结构”的基础上, 把不同范畴的两种材料整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统一体”, 达到“完全的渗透”。艺术家选择具有“丰富的矛盾”的材料, 保留这种“争斗”来避免与传 统相互隔离, 让传统以此得到全新的生命力。
在历经了2013年“环形迷宫”与2014年“重影之景”的洗礼后, Nisky决心改变创作方式,在消失了将近30多个月后, 2017年, 他带着巴黎和上海的展览重新起航。巴黎的展览在Nisky看来是一次美妙的衔接, 在以往的展览与上海的展览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既有对先前创作的回顾, 又对上海新展览做出的某些告解和启示, 而在上海的展览则是Nisky一次全新的、关于“超拼贴”的探索实验。